国家统计局昨天公布了8月份抗通胀“数据包”。与百姓生活关联度最大的CPI同比上涨6.2%。这一数字,比7月份回落了0.2个百分点。
CPI涨幅虽稍有回落,但百姓的焦虑,中小企业的纠结,中央政府承受的压力一点都没有减轻。相反,分析“数据包”内主要数据的趋势性变化,以及国内外经济运行新的不确定性明显放大,今年后4个月物价走势和经济运行态势将变得更趋复杂和迷离,若调控稍有不慎,不确定性因素势必进一步积累和放大。
相对新兴经济体大国及亚太周边国家,中国6.2%的CPI涨幅似乎尚处于中度通胀之可承受范围。然而,一旦对CPI涨幅作结构性分析,问题就当即变得严峻起来。食品价格涨幅13.4%,消费品价格涨幅7.3%,此两项恰恰是CPI构成中,对中低收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两组数据。所谓“物价连民心”、“物价乃政治”,道理之朴素,利益之攸关就在其中。需要强调的是,由于统计抽样的局限性和统计过程的“系统误差”,13.4%的食品价格统计涨幅,与百姓对物价的实际感受,仍存有一定的差距。
由于国内多年形成的商品和服务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始终难有根本改观,在今年7月份之前,自去年二季度启动的本轮通胀,一直没有波及耐用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8月份是个转折点,二者同时呈现“由负转正”的趋势,其中耐用消费品上涨0.7%,服务类价格上涨0.4%,虽说幅度并不明显,但普遍涨价的态势已然呈现,下一步要想强行摁住物价这匹“野马”,难度无疑将进一步增大。
以下两个数据的对比,足以印证难度将进一步增大的判断。8月份企业生产原料购进价上涨10.6%,企业产品出厂价却只上涨7.3% ,高进低出所形成的3.3个百分点的“利差”,对日子尚可维持的企业意味着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对另一部分企业则意味着进入亏损。要想避免亏损就得提价——而这3.3个百分点,对百姓意味着潜在的涨价威胁,对政府则意味着物价调控难度还将增加。
公布6月份CPI时,统计部门说拐点行将出现;公布7月份CPI时,统计部门变得出言谨慎。昨日公布8月份CPI时,统计部门不再提及拐点。更有较激进的学界人士断言,接下去的CPI很可能“破8”。笔者不主张情绪化揣测,但认同权威部门的审慎态度。
通胀压不住,民生受损害,稳定受连累。从主观到客观,都要求中央政府继续维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天生的“两面性”,又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越来越高。近期被大量报道的、利率已高到离谱的“地下信贷”,正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必然带来的副作用。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依旧乏力,欧美经济复苏难续,未来4个月中国出口呈现“需求型萎缩”已无悬念。这势必会进一步打压国内中小企业出口报价。一方面报价被需方一压再压,另一方面企业融资成本一涨再涨,“一压一涨”之间,中小企业日子势必更趋艰难。于是,昨日“数据包”甫一公布,立即引发一波“放松银根”的集中诉求。估计中秋节之后,“放松银根”的呼声会达到近年来的一个历史高点。
令宏观调控投鼠忌器的是,受体制格局所限,即使弃适度从紧为适度宽松,央行“放”出来的货币,也很难真正用于解救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因为越是度日如年的企业,越是缺乏基本的信贷抵押,一旦央行贸然“放币”,意味着市场流动性将再度泛滥,并最终加剧通胀压力,这已有许多次的前车可鉴。
未来4个月,通胀是否可控,中小企业干涸可否缓解,宏调如何实现二者平衡,对中国是个无从回避的重大考验。鲁宁(上海 学者)